图片

博狗体育_188比分直播-在线|官网

当前位置:主页 > 毕业论文 > 教育类 > 学科教育 > >

谈历史课堂语言的表达艺术

来源::未知 | 作者:博狗体育_188比分直播-在线|官网 | 本文已影响
【摘要】本文从历史课堂语言的语速、音调和深度,及历史语言课堂的准、精、情感色彩等六个方面阐述了历史语言的表达艺术。历史课堂教学离不开语言,语言是教师授业解惑、传递信息的主要工具,教学语言艺术与课堂教学效果息息相关,高水平的教学语言艺术,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启迪学生的智慧,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思想水平。
【关键词】历史课堂  语言  表达艺术
         语言有传递信息、表情达意的功能。信息论者把语言、文字、电磁波称为信息的载体。在课堂教学中,语 言更是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主要手段。在教学手段日趋多样化的今天,尽管教师在课堂里可以借助于板书 、图片、实物、幻灯、录音机、录像机等多种教学设备,但讲述法仍然是最基本的方法,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 主要途径仍旧是“言传身教”。我们听优秀教师讲课,有人简炼有力,有人委婉动情,有人幽默风趣……腔调 虽然各不相同,特点虽然各有所长,而表情达意都有一套功夫。可以说,历史课堂语言的表达艺术往往是一位 历史教师是否优秀的首要标志。反过来说,有的教师学问虽然渊博,满腹经论,学贯中西,由于语言表达能力 不高明,课堂上词不达意,言不传情,因而教学效果不好,不也大有人在吗?这样看来,一个合格的教师,为 确保教学质量,在不断钻研历史专业和教学方法的同时,还要不断提高自己的语言素养。下面结合我自己在教 学中的体会,对历史课堂语言的表达艺术谈 几点看法。     (一)关于历史课堂语言的语速、音调和深度    
         课堂教学的语言要有一定的速度标准吗?有人说话快,有人说话慢,似乎并不需要划一。但是,一般说来 ,课堂教学的语速宜慢不宜快。语速过快,像连珠炮一样的发射,攻势太猛,学生的听力能跟得上吗?能捉住 你每个字、每个词的发音,并且把这些声音从听觉器官输送到大脑,形成概念图象,再现历史情景吗?教学不 同于茶余饭后的讲故事,天南海北的侃大山。讲故事和侃大山,别说听者漏听一个词、一句话无关紧要,即便 听不清一段情节又何妨!?而历史课堂语言是一种教学语言,教师的讲是为了学生的学,教师讲课的字字句句 都应该让学生听得清楚,吸收进去。如果语速过快,要么使图象重叠,造成混乱,什么也没有听懂;要么使人 疲于理解,难以展开想象的翅膀,更谈不上思维活动的伸展,教学的效果不能不受到损失。    
         教师讲课不能滥用高音和强音。讲课声音太高,语音的刺激太强,会使学生很快由兴奋状态转入抑制状态 ,注意力不能持久,必然降低听课的效果。有的教师整堂课都是高八度和惊叹号,也许他(她)以为只有这样 才能“镇”住学生。可悲的是,他那里满头大汗,声嘶力竭,可学生这里却只是替他吃力,笑他无能。相比之 下,有的教师用低音、中音讲课,慢慢地道来,缓缓地诉说,循循善诱,娓娓动听,叙事说理犹如涓涓清泉在 碎石上流淌,学生唯恐把老师的声音滑了过去,听得更加聚精会神了。    
         其实,教师的讲课不能匀速前进。老和尚念经,平平的缺乏变化的语调总是催人欲眠,容 易使人感到困倦。课堂语言的快慢、高低,都要根据内容不同而随时调节,不断变化,务使声音跌宕起伏,疾 徐有间,语调抑扬顿挫,富有节奏感。当我们讲声势浩大的群众运动、革命斗争,不妨激昂慷慨,铿锵有力; 讲奸佞当道,百姓受苦,可以音律低沉凝重,如闻唏嘘之声;叙述一段生动曲折的过程,要打出节拍来,重音 符号、休止符号要巧作安排。至于重要的概念、千古警句的介绍,可以一个字一个字地吐给学生。西安事变和 平解决的历史意义——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成为扭转时局的关键。十年内战基本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 形成。像“基本结束”、“初步形成”这样的短语就要字字珠玑,一字不差地交待给学生。    
        教师的教学语言要适合学生的水平和兴趣,不能晦涩艰深。用词艰涩,学生不能理解语言所表达的意思, 食而不化,必然减弱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古代史课堂上引用的古文,世界史课堂上出现的外语,不宜长篇大论 。必要引用时,要作解释。教师语言也不能尽是大白话,或者过于庸俗,或者过于浅显,低于学生的接受能力 ,使学生听得乏味,令人扫兴,必然要萎缩他们的求知欲,一样会减弱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所以教师备课不但 要吃透教材这一头,而且要吃透学生这一头,不但要备“书”,而且要备“人”,即要抓学生的思想状况,了 解学生的认识能力、知识水平。教师只有吃透了这两头,才能心中有数,才能有的放矢,才能采用最适当的语 速、音调和深度,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教师的教学语言要口语化,要把书面语言转化为口语。背诵讲稿式的讲课听起来味同嚼蜡,没有味道,而且会失去教师在学生面前的威信 。学生听讲时,替教师担忧,好心的学生悬着一颗心,唯恐老师背不下来,调皮的学生等着看笑话,至于教师 究竟讲了些什么,反而被大家忽视了。     
        (二)历史课堂语言贵在一个“准”字     
        历史课堂语言作为一种教学语言,最要紧的是准确无误,科学性是第一位的。我们必须力求做到语言确切 ,用词严谨。秦灭六国之前,嬴政是战国时期秦国的国君,你必须以“秦王”相称,称他为“秦王嬴政”;秦 灭六国,全国统一,嬴政称帝,秦朝的历史开始了,这样,称皇帝以后的嬴政,你必须以“秦始皇”相称。“ 秦王”和“秦始皇”、“秦国和秦朝”,一二字之差,如果颠倒了时序,前后乱用,或者模棱两可,闪烁其词 ,都是科学性的错误。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应该是: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君主制度”,或者“封建君主制度” 。有的教师说成是:推翻了“封建统治”。我们知道,辛亥革命只是赶跑了一个皇帝,结束了君主制度,而我 们的社会依然是封建社会,无论是袁世凯还是后来新老军阀的统治,都没有改变封建统治的本质。在这里,“ 封建君主制度”和“封建统治”,文字上的差别无几,而概念却完全不同。     
        历史教师不但要以准确的语言,用词严谨地讲清楚各个历史事实和历史概念,就是形容词的用字遣词也必 须恰如其份,任何言过其实,夸大其词都是在禁忌之列。历史课堂语言有别于文学语言,文学语言可以无限夸 大:“白发三千丈”,“轻舟已过万重山”,这些在文学园地里千古传颂的绝妙佳句,在历史课堂上是不允许 采用的。历史课堂语言切不可美辞而害意,丢了一个“准”字。     
        (三)历史课堂语言要讲究一个“精”字     历史课堂语言要讲究一个精字,说话务求明白、简炼、干净。简炼干净的语言使人神清气爽;冗长而抓不 住要害的话越讲得多,听的人越糊涂。
教师从第一天走上课堂开始,就应该防止出现“官腔”、“训话腔”。 一句话一个“啊——,”两句话一个“懂吗?”,不断的“这个、这个”,无数的“嗯、嗯”……这些官腔、 训话腔,会成为一种疲劳因素,在你讲话内容的外壳上蒙上一层尘雾,使本来丰富而有意义的内容失去它应有 的光彩。     为了使学生全部听懂教师的讲课内容,有一些好心的教师养成了重复的毛病。为什么要一句话重复几遍呢 ?多遍重复,成为蛇足。那么,在特别重要的关键性的地方,或者估计学生有听不清楚的地方,是不是要重复 一下呢?为使全体学生都没有滑过你的话音,教师完全可以把已经说过的意思,换一个说法,从另一个角度再 表达一次,当你介绍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中的荀子,说:“荀子和孟子是齐名的。”如果耽心学生没有听懂,或 者听不清楚,最好不去作一次简单重复,你可以补充一句:“荀子和孟子在当时有着同样崇高的社会地位。”     在这里,还有一个课堂语言含金量多寡的问题。有的教师讲课,知识量、信息量丰富,语言表达又准确精 当,逻辑性强,学生获益非浅。而有的教师话语过剩而内容贫乏,废话连篇,言不及义,或者虽然并未离题, 但含金量太少。如吃橙汁,掺水太多,浓度不够,醇度不到,淡而无味,吊不起人们的胃口。课堂语言含金量 太低,必然激发不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有损于一堂课的质量。     
        至于有的教师在课堂里信口开河,天花乱坠,甚至插科打诨,荒诞不稽,学生也许会捧腹大笑,叫好于一 时,扪心自问,对得起学生吗?     
        (四)历史课堂语言要有一定的情感色彩     
        历史课堂上应该听得见几千年前陈胜在大泽乡“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振臂高呼,看得见万里之外法 国马赛人民高唱着进行曲开赴前线的壮丽画面。而这些声音、这些画面虽然有时候也可以借助图片、实物的应 用,幻灯、音像设备的辅助,但主要靠教师生动形象的语言来把他们再现在学生面前。历史上一些优秀人物的 嘉言懿行,革命志士的思想品德更需要通过教师富有感情的语言来触动心弦,感染学生。    
         历史课堂语言要充分发挥出她的魅力,要富于文采,饱含感情,做到以言感人,以情动人。    我们历史教师不仅要让学生从理智上,而且要从感情上分清敌与友、爱和憎,才能通过历史课真正起到教 书育人的作用。所以教师语言的情感色彩是很值得我们重视的。那么,怎样增强语言的情感色彩呢?这里,我 只想强调一点,就是,不要娇柔造作,故作惊人之语;不要堆砌空泛的形容词,不要为增加情感色彩而添加情 感色彩。“言为心声”,重要的是教育者要先受教育。在这里,要求教师本人对历史史实有一个公正的善恶是 非观,对历史人物有一份真挚的爱憎感情,只有在这样的基础上,教师语言的表情达意才能感人至深,教书育 人的功能才能落到实处。 
     (五)历史课堂语言要富有时代气息     历史课堂语言要富有时代气息。历史课堂语言最犯忌的是,在讲古人古事的时候,乱用现代名词、现代术 语。相反地,在历史课上,倒是应当适当引用古人说过的原话,古籍上记述的原文。讲岳飞抗金的历史,一句 “直抵黄龙府,与诸君痛饮耳。”可以把志在“还我河山”的岳飞,满怀胜利信心准备乘胜追击,直到完全收 复失地的豪情壮志,以及偃城大捷之后,岳家军欢庆胜利,有说有笑的时代气息,鲜明地摆到了学生面前。     
        原话和原文不能用得太多,使学生难以接受。那么,什么地方引用原话、原文为宜?根据我在教学实践中 的体会,第一,要害的地方,或者能够用原话一语道破的地方。如,林则徐禁烟,他一到广州,对各国在华商 人表了一个态:“若雅片一日未绝,本大臣一日不回,誓与此事相始终,断无中止之理。”一句话,把林则徐 这位爱国的大臣、这位民族英雄坚决禁烟的态度,他的性格和风范,充分地表达出来了。讲述第二次世界大战 前夕法西斯德国侵略捷克斯洛伐克,如果引一句希特勒原话:“把捷克斯洛伐克从地图上抹掉,是我不可动摇 的意志。”法西斯德国疯狂侵略的嚣张气焰便暴露无遗!     
        第二要短而精,浅而显。如汉景帝时,晁错建议削藩,他说:“今削之亦反,不削亦反。削之,其反亟, 祸小;不削,反迟,祸大。”这短短两句话把削藩的必要性阐述得既深且透,而文字浅显易懂,用字仅22个。 如果引用的原话、原文内容虽属要害,而文字艰涩,寓意费解,就不宜采用。人民教育出版社新编的一套历史 教材(现行教材)在课文旁边常常专辟方框,恰当地引用古人的原话或古籍上的原文,这是对旧课本的一大改 进。     
        有的教师担心增加原话、原文会增加难度,学生不容易接受,其实,有时候补充古人说过的一句原话,古 籍上一句原文,看似增加了难度,实则加浓了时代气息,简化或者概括了教材内容,更加便于学生记忆巩固。 如讲汉武帝反击匈奴战争的结果时,教师在讲汉军打败匈奴以后,如果补充一句“从此漠南无王庭”,可以唤 起学生一串联想:汉军打败匈奴取得了重大胜利,长时间里,匈奴贵族不敢再带兵到蒙古大沙漠以南骚扰,从 此大漠以南再无匈奴单于的王庭,西汉北部边郡得到了安定。一句原话,一段原文,一个成语,可以形成一个 概念,联想一串现象,概括一个时代的面貌。这样做,能把时代气息染得浓浓的,把学生历史的兴趣鼓得高高 的,学生的求知欲得到更大程度的满足,学生自学历史的能力也将在其中得到相应的提高。     
        (六)历史教师要努力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准确而生动的语言使人产生美感,它是点燃学生学习兴趣的火种,絮絮叨叨车轱辘转的罗嗦使人厌烦,它 是吹灭学生兴趣的冷风。要使学生学好并且喜欢你教的那门课,语言这个基本功不能不予重视。     
历史教师课堂语言的表达技能和表达艺术是可以通过自我训练来提高的。自我训练的方法,我总结了这么 几条:第一,要充分掌握史料,不断加深功底。史料是内容,语言是形式。教师功底深厚,掌握的史料丰富了 ,反映史料内容的语言也就丰富了。语言的准、精和美,要以教师掌握的丰富史料为基础,教师只有掌握了较 为丰富的史料,才能判辨真伪,用词精当,恰如其份;才能形象生动,具有文采而又感人心弦;也才能选用恰 当的原文原话。     
        第二,要认真备课,吃透教材。我们听有经验的优秀的教师讲课,语言干净、洗炼,用语确切、肯定,概 念交待得清楚、着实,课堂效果好。这里,往往不仅仅是由于教师在口齿、口才等技巧性问题上有过得硬的功 夫,它首先是教师吃透了教材,对所讲的问题掌握得准确,理解得清楚,在这样的基础上,才能表现出课堂语 言方面的各种优势。反之,有时候我们的课上得不成功,例如用词不当,似是而非或者废话连篇,或者语无伦 次,罗哩罗嗦的说不清道不白,或者是颠三倒四,条理不清,层次不明……这些在语言上表现出来的毛病,其 根源也往往是由于教师对教材内容还没有充分掌握,没有认真备课,教材还没有吃透。     
        第三,要提高文学修养,掌握较为丰富的语汇。例如,多读一点原始资料,翻一翻历史小说以及各种文艺 作品,是大有裨益的。     第四,要在表达的技术上下点功夫。譬如什么地方用快速而又轻松的语调大珠小珠落玉盘地叙述;什么地 方要放慢语速做到一字一句都落到学生耳朵里;什么情况用反问句;什么情况“暂停”,以便酝酿气氛,培养 感情,或者留下一个细嚼缓咽的时间以使学生舒展开他想象的翅膀……凡此种种,都需要我们平时进行一些自 我训练,功夫到家了,语言表达能力就能逐渐得到提高。
         总之,教师的“讲 ”是为学生的“听”服务的,教师的讲必须和学生的听协调一致,才能出现学生听课的最佳状态,才能触动学 生的思维,在上下几千年,纵横数万里的历史空间自由驰骋,才能收到教学语言的最佳效果。我们注重历史课堂教学的语言艺术,就是要通过发挥语言艺术的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努力提高历史教学的课堂教学水平和教学效率,使学生积极动手、动脑、识记、理解、掌握、运用知识,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从而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人民教育出版社特为教师编写的教学参考书。 
【2】优秀的史学著作。 
【3】赵恒烈著:《历史教育学》,河北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
【4】《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人民教育出版社。

博狗体育_188比分直播-在线|官网

随机阅读TODAY'S FOCUS